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贵州包谷粑粑汤的做法大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贵州包谷粑粑汤的做法大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2. 锅中加入500克清水,大火烧开后加入包谷米,煮开后转小火煮至包谷米熟透。
4. 最后撒上葱花即可享用。
主料未知
湘西神农特产包谷酸200克
水豆腐2块
辅料
步骤1
步骤2
加入适量纯净水煮至成糊状。
步骤3
直接把新鲜的玉米山东人叫棒子。把玉米粒儿都取下来。然后放入锅中,加入适当的大米,小米儿。各种五谷杂粮一块儿熬成杂粮粥就非常好吃。而且玉米的姜汁儿不流失,营养全面。
用料 主料 玉米梗 80克 百合(干) 15瓣 枸杞 15粒 辅料 黄冰糖 1块 水淀粉 50克 水 适量 鸡蛋 1枚
玉米梗汤的做法 1. 玉米梗放入锅中淘洗一下,根据家人多少来放水,我家了6碗水,放在炉子上开始煮
2. 烹煮15分钟放入干百合,煮5分钟
3. 加入冰糖把冰糖熬煮化
4. 冰糖熬煮化后放入水淀粉,用一勺淀粉,加入50毫升水稀释后倒入锅中
这个我小时候还真吃过,陕西话就是读作“zen zen 面”,简单说就是玉米碎粒儿(方言里称“苞谷糁”)煮的糊糊汤里下入细的手擀面,印象中还要加入盐、葱花、香油等调料,煮到粘稠软烂,一般是在天气凉的时候吃,连锅的既是饭又是菜,香喷喷又暖和,尤其是有剩余的最好,第二天热一下更入味更好吃。如果记忆无误的话应该还有类似的一种,是熬的红豆稀饭里加入面条,做法一样,好像陕西话称作“米儿面”…
一场又一场秋雨把暑气冲刷得一干二净,农村人的食谱也在悄悄发生变化,这个时候,我常常想起儿时母亲最常做的那顿美味可口的糁糁面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乡下人手里的粮食并不宽余,尤其是像麦子这样的细粮就更显珍贵。农村平日里的主食以玉米等这些粗粮为主,为了能让一家人吃得饱、吃得舒坦,母亲常常绞尽脑汁、挖空心思,变换饭菜的花样,满足一家人的味蕾。
糁糁面,是母亲常做的拿手饭。每当天气凉下来,它也是我们一家人下午常吃的一种饭,煎活、可口、营养、耐饥。下午两三点钟光景,就到了做饭的时候,母亲先和上一小块面,揉光扎硬,在盆里饧上一会儿,再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擀开。她先用短擀杖,再用长擀杖,将面摊在案上擀得薄薄的。接着,将擀好的面折成两层,一手捉刀,一手扶着擀杖,由外向内随着擀杖慢慢滚动。刀紧贴着擀杖,犁出来的面又细又长。锅里的水一开,母亲从案上转到锅台,用碗舀上小半碗苞谷糁,左手往开水锅里有节奏地倒着,同时右手用筷子在锅里均匀搅动着。
随着玉米淀粉慢慢由生变熟,锅里的糁糁也渐渐变得黏糊起来。约莫过上二十来分钟,苞谷糁熟到八成了,母亲十分麻利地将案上的面条下进锅里,用筷子慢慢地搅上两转。面条在稀稀的苞谷糁里慢慢煮着,几煎过后,就一同熟了。不知什么时候,母亲已经切好了葱花或蒜苗。父亲取下烧煎油的大铁勺,倒入黄亮亮的菜油,放进锅下的灶火上加热。等油热了,母亲便把葱花、蒜苗倒进铁勺。随着“滋啦”一声,灶房里便飘散出一股油香味。母亲从父亲手里接过铁勺将油倒进锅里,然后调入盐和调和,再搅上几转。葱花油和调料均匀地在锅里扩散开来。此时,糁糁面上泛出星星点点的绿色,激起了人的食欲,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糁糁面就算做好了。
下午,每人咥上两碗稀稠合适的糁糁面,顿觉浑身舒畅、鼻尖冒汗。细长的面条绵筋柔滑、十分爽口,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。
现在仔细想来,这苞谷糁跟麦面放在一起,还真是绝妙的搭配。一顿饭中,粗粮细粮搅在一起,保证了膳食中的营养平衡。那年月里,糁糁面通常要从深秋吃到来年开春。在那个粮食较为短缺的岁月里,它伴着庄户人度过了那段苦焦的日子,也是能干的农村妇女在饭食方面的一项发明。一晃四十年就过去了,糁糁面早已成为人们舌尖上的记忆。后来,人们又给糁糁面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“鲤鱼钻沙”,足见人们对糁糁面的感情。
马小江 2018年10月1日《西安日报》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贵州包谷粑粑汤的做法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贵州包谷粑粑汤的做法大全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gmrw.com/post/15242.html